查看原文
其他

看《星球大战》前,先看江晓原的科幻电影指南

2016-01-09 江晓原 魏鼎 深港书评



一些存在消失了,一些才又开始……

熔断“怀孕半年,享年4天”本周揪了多少人的心?可喜的是今天《星战7》重装来袭!亲,你抢票了没?看电影前,请先看“年度十大好书”评委江晓原教授所著的《科幻电影指南》,里面有专门的文章分析星战系列电影……



《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》

江晓原 著

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

2015年8月版



Q&A



江晓原:把科幻等同于科普,

是对科幻的致命伤害


提问 | 魏鼎 绘图 | 勾特


江晓原有着众多头衔,令人目眩:科学史研究者、大学教授、科幻电影评论家、专栏作家、“年度十大好书”评委以及令一般公众闻之脸红心跳的“性学家”这层身份;一是他闻名于读书人圈子的惊人收藏,以4万多册图书、9000多部电影构建了一个小型“图书电影馆”。他常常自嘲“不务正业”,而在很多人眼中,他都是一个“有趣”之人。





“科幻”≠给小孩子看的“科普”



Q:在《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》这本书里,您为观看科幻电影找到了七个理由(见下),这些理由好像大多是对科学主义的反思?


1 想象科学技术的发展

2 了解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

3 建立对科学家群体的警惕意识

4 思考科学技术极度发展的荒诞后果

5 展望科学技术无限应用之下的伦理困境

6 围观科幻独有故事情境中对人性的严刑逼供

7 欣赏人类脱离现实羁绊所能想象出来的奇异景观


A:以前国内的很多宣传读物上面,都保留着那种旧式的偏见,把科幻看成科普的一部分,觉得科幻的使命就是唤起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热爱,大讲未来的机器人、未来的新能源、未来的生活有多少美好……根本谈不上对科学技术的反思。因为我们一直用科普来看待科幻,所以我们国内的科幻一直都在低端水平。


刘慈欣老说,我们的科幻是小众的。但是我说科幻要走向大众,往往是以低端和科普为代价的,不可能既小众又低端或既大众又高端。那又该怎么办?所以我们要远离科普,告别低端。我说科幻既然已经小众了,就把高端的路继续走下去,科幻本来就是给那些有思考能力的人看的,根本就不是给小孩子看的。


我还记得一件很好笑的事。一家少儿出版社,出了一套中国当代科幻名家选集,将刘慈欣的一部小说选入。这家出版社非要请我写书评,我一直推辞,可是他们一直坚持要我写。我说你们让我写书评,可别后悔哦,因为我从来不在书评里说假话,我说的都是真话。他们说我们欢迎啊。结果书评登出来,他一看就傻眼了。我在书评里说:这家出版社根本不应该出这种书,因为封面上赫然印着“某某少年儿童出版社”,我说刘慈欣的小说是有思想深度的,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。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,就是大家都认为科幻等同于给小孩子看的科普,这对中国科幻的发展构成了致命伤害。



Q:如何划分科幻和科普之间的界限呢,像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作品难道也不适合小孩子阅读吗?


A:凡尔纳和威尔斯两个人,构成一个时代的分界线。凡尔纳在那个时代,讴歌科学技术,坚信新的科学技术会让我们过得更加幸福。所以他的作品会在社会主义国家受到特殊的对待。他的作品和科学主义信仰是合拍的。但是从威尔斯开始一直到今天,一个多世纪以来,西方的科幻作品创作完全是在反科学主义的纲领下进行的,具体而言就是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,你去读威尔斯的作品,都是带着反思色彩的。


结果我们国内的很多人,脑子还停留在凡尔纳的时代。清末中国就出现过一大批模仿色彩明显的科幻小说,没有任何反思,没有任何思想。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,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叶永烈的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。小灵通访问未来世界,看见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,人类的生活一片阳光灿烂……像这样的作品,就是适合小孩子看的科普作品。你说《2001太空漫游》适合小孩子看吗,小孩子能看懂吗,连大人都看不懂。



《2001:太空漫游》

(英)阿瑟·克拉克 著

郝明义 译

上海人民出版社

2014年5月版


Q:您认为国产科幻电影和西方科幻电影之间的差距在哪儿?


A:刘慈欣说中国不缺钱、不缺技术、不缺情怀,他说唯一缺乏科幻精神。所以我觉得二者的差距主要是在观念上,团队和技术都可以用钱买到,思想和观念却用钱买不来。


首先我要问,拍摄科幻电影的人对于科幻近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有认识吗?要是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科幻就是科普,就是要通过科幻唤醒大家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上,那么我们和西方就是一百年以上的差距。


其实,绝大多数中国的科幻作家,都完成了跟国际的接轨,他们都在走反思科学的道路,唯一不走的人是刘慈欣,刘慈欣并不赞成对科学的妖魔化。我对刘慈欣的作品一直评价很高。其实《三体》也是很悲观的。作为一个科学主义者,刘慈欣的作品为什么仍然是悲观的呢?因为我觉得,刘慈欣的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是殊途同归的,也就是说科学主义走的是反科学主义的道路,走向了悲观,刘慈欣走的是科学主义的道路,最终也走向了悲观。
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刘慈欣是一个对人性悲观的人,他认为人性是黑暗的。我们不是说“观看科幻电影的七个理由之一是对人性严刑逼供”吗,刘慈欣在他的作品里也对人性严刑逼供,严刑逼供的结果还是悲观的,所以最终他还是走向了悲观。



《三体》电影海报



科学也有政治学



Q:您的《科学政治学》即将出版,这个提法很新颖。


A:因为科学政治学基本上没有在大众文本上做过任何呈现,除了我曾经发表过一些观点。这一回商务印书馆出的那本集子,实际上是跨文本的:既有学术文本,也有大众文本。


基本上可以这么说,这个观点国外也没少人这样做。国外同行往往将我称之为科学政治学的事情,纳入一个大的科学社会学的范畴,但是那个范畴很宽泛。



接下来,请看江晓原教授即将出版的一部科学政治学宣言


所有关于试吃、人体试验和营养的话题,都超越了农业部门行政许可范畴。

现阶段,任何境内转基因主粮加工、烹饪和流通,都涉嫌违法。


《科学中的政治》是江晓原、方益昉关于科学政治学研究的新作。本书以鲜明的立场,讨论了当下最重要的若干科学争议,包括转基因主粮争议、黄禹锡事件背后的东西方科学竞争、互联网反思等等。作者强调,在这类争议中,话语权必须从专家的垄断中解放出来,所有自身利益和安全状况被关涉的公众,都有权发表意见。在分析这些争议的基础上,作者明确提出:今天的科学,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,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。



《科学中的政治》

江晓原 / 方益昉

商务印书馆



江晓原

1955年生

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、教授、博士导师。

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。


自小好古成癖,特别迷恋古代历史和中国古典文学。恢复高考后以第一志愿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,1982年毕业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,读了六年科学史研究生,1988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。


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,1994年中国科学院特批晋升研究员,次年成为博士导师。长期领导着国内唯一的天文学史研究组。1999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,出任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之首任系主任至今。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。




-END-


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